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技术前瞻  >>  智能家居  >>  目前智能家居市场的普及应用与弊端探析


目前智能家居市场的普及应用与弊端探析


转载    上海安防网    上海安全防范报警协会   2013-01-08

智能家居概念的起源很早,但一直未有具体的建筑案例出现,直到1984年美国联合科技公司将建筑设备信息化、整合化概念应用于美国康乃迪克州哈特佛市的CityPlaceBuilding时,才出现了首栋的“智能型建筑”,从此揭开了全世界争相建造智能家居的序幕。智能家居在中国市场上发展时间并不久,然而,市场普及应用并非一帆风顺。

智能家居发展弊端分析

经过多年的媒体宣传和市场拓展,智能家居已经走进许多家庭,以先进、智能的家居生活体验标榜的智能家居,究竟是不是真的能带给用户如许诺般美好的生活体验呢?记者走访了多个安装了智能家居的家庭。经过深入了解,记者出乎意料地发现许多家庭对智能家居的评价似乎不像其宣传的那样美妙,有个别家庭甚至大呼“坑爹”。

1、智能家居价格太高

“智能”无限好,只是价太高!虽然我国智能家居市场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但纵观现阶段发展情况,智能家居的消费人群仍然以高端富裕人群为主要。在多数人看来依然是属于“锦上添花”类的奢侈消费品。目前安装一整套智能家居系统少则十几二十万,高则五十多万,初装费用已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后期使用维护更是一个无底洞,让普通家庭于智能望而却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很过智能家居产品犯了国外企业到了中国市场的老毛病:水土不服。调查显示我国消费者最看重的智能家居功能主要是照明、窗帘控制和安防这一类与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性功能。国人对监控自家的阳台和花园并没那么热衷。如此看来,智能家居只有摘掉高高在上的光环,转向为关注消费者基本的生活,价格上做到平民化,这个行业才能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2、智能家居安装太麻烦

在中国的智能家居领域,再装修是一个还尚未被重视和开发的市场。二次装修时,人们通常会在升级电器设备和家装软饰上有所花费,却不太愿意改动房间本身的布线。有些智能家居产品为了实现家庭联网控制这一基本功能,必须在安装前期进行房屋综合布线,但这必须以拆墙为代价,后期添加新设备也是不小的工程。布线不仅成本极高而且让人心疼,装修好房子却要拆掉重装,着实让人“伤不起”。

智能家居可以在现有的布线情况下直接安装使用,把家中的灯具直接升级成相对智能、可控的照明装置。其采用了最新的无线通讯协议Zigbee智能家居,实现了系统的自动联网。博力恒昌公司还攻克了Zigbee单火取电技术的世界难题,自主研发出Zigbee单火智能开关,通过一根火线即可实现智能家居的控制,彻底实现了智能家居的“0布线”。不仅如此,Zigbee的采用极大增强了智能家居的扩展性,可以随时增添或删除家居设备,联网信号稳定且调试简单,让一切变得从容至极。

3、智能家居操作太复杂

“装了不会用,还不如不装!”这是很多智能家居使用者的心声,一句话点出了智能家居饱受诟病的操作复杂性。目前大多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不够人性化,造成极大的操作难度。原本是想是享受更便捷、更从容的生活,但复杂的操作反而让使用变成了高难度,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让普通家庭也能尝鲜到智能家居便利生活,通过口碑效应树立品牌,再反过来促进产品普及,彻底甩掉“坑爹”的坏名声,让产业步入了良性发展循环。

关于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居住环境。智能家居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中的各种设备(如音视频设备、照明系统、窗帘控制、空调控制、安防系统、数字影院系统、网络家电以及三表抄送等)连接到一起,提供家电控制、照明控制、窗帘控制、电话远程控制、室内外遥控、防盗报警、以及可编程定时控制等多种功能和手段。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提供舒适安全、高品位且宜人的家庭生活空间;还由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能动智慧的工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帮助家庭与外部保持信息交流畅通,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有效安排时间,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

智能家居又称智慧家居/智能住宅,在国外常用SmartHome表示。与智能家居含义近似的有家庭自动化、电子家庭、数字家园、家庭网络、网络家居、智能家庭/建筑,在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区,还有数码家庭、数码家居等称法。




返 回


* 版权声明 *
本文来源上海安防网,经上海安全防范报警协会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海安全防范报警协会成立于1992年,目前协会共有会员单位700余家。会员单位包括从事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科研、开发、生产、经营、推广应用、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设计、施工、维修等技术服务和安全防范行业宣传教育、出版、印刷等的企事业单位,其中60多家会员单位为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