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技术前瞻  >>  智能家居  >>  分析智能家居价格由来 理性面对价格虚高


分析智能家居价格由来 理性面对价格虚高


转载    上海安防网    上海安全防范报警协会   2013-03-27

新兴产业智能家居的价格

智能家居的发展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自本身的优势已然荣升行业内的新宠儿。但是,发展十年,智能家居却没能进入寻常百姓家,业内人士、厂家,甚至用户一直都在分析其中缘由,其中有很多人的看法是,认为智能家居不能平民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价格过高,甚至给出各种证据说明智能家居产品其实成本并没有那么高,行业存在暴利,厂商不肯降价才是阻碍其平民化的最主要的原因。

以下是在网上找到的一些智能家居产品报价表,真实性有待考究,不过可以侧面反映出行业产品的价格冰山一角。

图中的报价从电子产品的角度来看的,更是离谱,液晶触摸控制器卖的比IPAD4还贵,而且各种控制器也是上千元一个,感叹实在难以平民化!

针对以上的说法,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智能家居价格由来

智能家居到现在依然只是发展初期阶段,在专家人士看来,智能家居的发展是处于行业的培育期。所谓培育期即关于智能家居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上,那么资金、人才和时间是不可少的,这些也是成本需要考虑的。智能家居都需要哪些技术呢?从智能家居的概念可知,它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家居系统设计方案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由此可知,智能家居发展需要多种技术的有效配合,才能真正的实现。就目前我国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智能家居产品的消费人群确是少数的,销量上不去,自然而然智能家居的价格会抬高。

海尔Uhome智能家居在我国是发展最早的品牌,在技术研发上也是很有成绩的,其中,物联网冰箱检测实验室的成立,使中国成为全球冰箱技术创新中心。海尔在物联网冰箱技术研发上投多,甚至成为首推通过物联网技术生产冰箱的企业,然而物联网冰箱的应用需要完善的网络措施,还有一系列的标准规,而这些国内条件还不够,所以投入资本是庞大的,高价格是必须的。

根据前不久的数据统计,2012年智能电视销量将突破800万台,但与产品占有率提高不同步的是,目前智能电视的接通率偏低,平均激活率只有27.5%,就智能电视这一小小的部分都未能得到用户的真正体验,可见,智能家居全面的智能化应用更是微乎其微,那么如何解决成本呢?又一次以选择提高价格,回收成本,继续推进智能家居产品。

需理性面对价格虚高

笔者清楚,当今,智能家居在国外发展已经相当热火朝天,而国内也不甘落后,虽说智能家居现已有成效,但是未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但是,这只是一个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就如同当年的“大哥大”手机,现在,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个,1000左右就能买到手。所以说,智能家居也会如此。

另外一组数据显示,把智能家居市场分为豪宅、联体别墅、普通新建商品房及普通家庭这四个等级。那么以霍尼韦尔、Control4、罗格朗等为代表的国外智能家居品牌占据着豪宅市场购物,其售价一般在20万元以上。以上海索博、深圳波创、海尔U-home为代表的国内智能家居品牌主要针对别墅及复式公寓,售价一般在5-20万元/套。而普通新建商品房市场及装修后的智能家居改造市场暂时还没有被打开,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智能家居的价格存在虚高的现象,主要是目前存在着产业的不成熟现状,导致了有些以概念性营销方式占主导,整个打包去销售,里面掺和不少水分;其次就是经过代理商或者工程商的层层转手,中间利润越滚越大,最后分摊到用户手上已经是个巨额数字了。

笔者呼吁,从政府的角度,智能家居是符合人们生活的需求,符合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所以要在资金、政策给予大力支持,可选择行业重点培养,开发技术,进行创新,以实现技术普及,产品规格规范,这样可以有效打开市场;当然,政府扶助的项目,企业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也会降低,那么市场销量大,良性循环,价格合理,智能家居也得到普及;从企业的角度,做好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同时,规范代理商和经销商的销售价格,不可过高;同时,作为消费者,也要理性看待智能家居价格,要开心享受高技术,同时也要监督不合理的市场行为。只有通过共同的维护,智能家居的发展才会顺利发展,我们也能够尽早享受高科技生活。




返 回


* 版权声明 *
本文来源上海安防网,经上海安全防范报警协会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海安全防范报警协会成立于1992年,目前协会共有会员单位700余家。会员单位包括从事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科研、开发、生产、经营、推广应用、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设计、施工、维修等技术服务和安全防范行业宣传教育、出版、印刷等的企事业单位,其中60多家会员单位为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